串口协议的报文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,包括起始位、数据位、校验位(可选)、停止位等。为了帮助你理解,我们以最常见的UART(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/Transmitter,通用异步收发器)串口协议为例,通过一个简单的报文来说明其结构。

假设我们有一个串口配置如下:

波特率:9600bps
数据位:8位
奇偶校验:无
停止位:1位

报文内容:我们要通过串口发送一个字节的数据,假定数据为0x5A(十进制90,二进制1011010)。

报文结构分解:

起始位:串口通信开始时,先发送一个逻辑0电平,作为报文的起始标记。这告诉接收方新报文的开始。

数据位:接下来发送8位数据。对于0x5A,数据位依次为1011010。由于UART是LSB(Least Significant Bit,最低有效位)先发送,所以实际发送顺序为01011010。

校验位:在这个例子中没有校验位,但如果配置了奇偶校验,会在此处插入一位,根据数据位中1的个数决定是0还是1,以保证整个数据位加校验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。

停止位:数据位发送完毕后,发送至少一位逻辑1电平,作为报文结束的标志。在这个例子中,我们配置了1位停止位。

整个报文过程(时序图简化描述):

起始位:0
数据位(从左至右,LSB先发):0 1 0 1 1 0 1 0
无校验位(如果有,这里会有一位)
停止位:1

总结:
这个简单报文的完整序列就是“0 1011010 1”,其中“0”为起始位,“1011010”为数据位,“1”为停止位。在实际通信中,这些位会按照配置的波特率转换成特定时间长度的高低电平脉冲,接收方按照同样的协议解析这些脉冲,恢复出原始数据。

请注意,这只是最基本的情况,实际应用中还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报文结构、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等。

标签: none

添加新评论